3月26日上午,由魯東大學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、中科宇航等單位聯合舉辦的“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與回收設計及仿真驗證系統”項目啟動會在我市召開。項目系統樣機演示驗證在海陽港成功完成首次試驗。
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與回收設計及仿真驗證系統樣機,長0.45米,寬0.45米,高0.6米,重量為23kg,研發成本30萬元。此次模擬驗證的是火箭一子級水平移動和垂直起降的功能。
↓點擊,觀看《海陽新聞》視頻↓
火箭的第一子級點火工作后推動整個火箭加速飛行,第一子級火箭工作結束后與整個火箭分離,分離后通過回收系統可重復使用。中科院力學所空天飛行中心高級工程師廉潔,現場通過懸停演示試驗,展示出位置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,能夠很好的完成回收工作,最大可以實現百分之三十經濟成本的節約。通過海上發射項目,實現快速發射周期縮短百分之五十的效果。
▲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原理樣機
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可大幅提升我國低傾角軌道任務的發射能力,發射場成本降低40%,建設周期縮短50%。在海上發射火箭,發射地點的選擇更加靈活,可以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轉速度,節省燃料,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,海上人類活動較少,火箭殘骸回收的范圍更大。因此發射和回收的是我國急需研發的一項關鍵技術。
記者在項目啟動會上了解到,本項目總預算2500萬元,于2021年1月啟動,計劃到2023年12月完成。項目將增強煙臺市在海上發射與回收四大系統中火箭領域研究能力,帶動相關科研單位研究水平提升,在效益方面,新增產值1000萬,新增利稅50萬,帶動產值3000萬。